2009年3月31日星期二

想起顾炎武的两句诗

想起顾炎武的两句诗

最近有朋友很失意,我就用明朝顾炎武《五十初度时在昌平》两句诗歌来安慰

远路不须愁日暮,
老年终自望河清

顾炎武(1613- 1682)汉族,原名绛,字忠清。明亡后改名炎武,字宁人,亦自署蒋山佣。尊称为亭林先生。江苏昆山人。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、史学家、语言学家。曾参加抗清斗争,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。
顾炎武生活的时代是家破国亡:年轻的时候,因为批评时政,坚守道统,失意于明朝,年长以后,清兵入关,荼毒中原。

虽“自不量力”,但自守清白,坚持著书育人,义不仕“贼”,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,其人对中国传统的反思是那个时代的高峰。
顾炎武为学经世致用、提出 “利国富民” “善为国者,藏之于民”。怀疑君权,提出“众治”的主张,所以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。

其亡国和亡天下的看法,可见一斑:
“有亡国,有亡天下。亡国与亡天下奚辩?曰: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,而至于率兽食人。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”。(顾炎武:《日知录》)

亡国,不过是王朝更替,亡天下,乃是道德沦丧,人心败坏。官员贪腐、民众自私、人以淫乱为乐,当时马吊 (现在的麻将)盛行国朝,人不喜欢正事......
就算国还在,天下已经亡了,有什么意思呢?这个“国”必然亡的,这是顾炎武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。

远路不须愁日暮,老年终自望河清
说明,顾炎武没有失望,其良心深处坚信正义必胜,不与淫恶势力合作,是一个伟大的不合作主义者,这种思想,同时代的还有王夫之(湖南衡山人)等人。明亡后夫的士大夫思想,形成了岳麓书院和中国思想的最高峰,影响到清末的谭嗣同等维新派,直接搭桥于五四新文化运动。

顾炎武死后219年,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人给了顾炎武一个回答。
当然我不知道顾炎武是否满意,因为我不是顾炎武。

2009-4-1

没有评论: